橋梁建設者在楊泗港長江大橋上高空作業。黃文瑞攝
有人說:橋,是人類踏在水上的腳印。被水環繞的武漢,將城市跨越發展的足印,踏在兩江四岸、百湖之上。
每個生活在這里的人,心底都有一份榮耀:武漢,是大氣的江城,是豪邁的橋城。
萬里長江第一橋建成通車第二年,黃文瑞出生在武漢。他的前半生在大橋局度過,退休后,與妻子一起,以相機為工具,以大橋為焦點,記錄武漢的進步,記錄值得被記住的建設者們,成為攝友圈推舉的“武漢拍橋第一人”。
用鏡頭記錄百米高空的人和景
一般人拍橋,看看風景,云淡風輕。黃文瑞拍橋,從建設階段就介入,關注大橋的誕生過程,關注建橋軍團的汗水付出,關注風景背后的故事,選擇重要節點,留下珍貴的紀實圖像資料。為此而走過的路、爬過的橋、熬過的夜,對他來說,也是艱辛萬分。
漢江上寬和跨度大的漢江灣橋主拱合龍。黃文瑞攝
2020年,漢江上最寬和跨度大的漢江灣橋主拱合龍。大橋合龍,多在凌晨施工,這是一天中氣溫低也最穩定的時段,這時合龍,有利于橋梁堅固。黃文瑞連續三天,晚8時前往現場,通宵達旦跟拍,完成組照《百米高空牽手成功》,入展第29屆湖北省攝影藝術展,獲得紀錄類I級收藏。
工人在楊泗港長江大橋斜拉索上施工。黃文瑞攝
2017年至2021年,楊泗港長江大橋建設中和建成后,黃文瑞與妻子熊秋萍數不清多少次前往建設現場,上230米高的塔頂,年過六旬一點不腿軟,只為記錄那些震撼、感人、壯美卻鮮為人知的建設場景,向建橋人致敬。
世界上的橋有千萬種。黃文瑞的視角,也從江上的橋延伸到公路的橋,從現代都市延伸到田園鄉村。
無人機拍攝楊泗港長江大橋合龍現場。黃文瑞攝
2020年8月,東西湖區群力大隊,黃文瑞站在烈日下,大汗淋漓操作無人機,拍下《大美群力全貌》:在希望的田野上,一座高速公路橋延伸至遠方,一幅鄉村振興美麗圖景鋪展在萬里碧空下。畫面恢宏,獲得長江日報城市攝影隊攝影比賽優 秀獎。
楊泗港長江大橋建設者工作現場。黃文瑞攝
同年底,由中新社圖片網絡中心和湖北省攝影家協會主辦的中國赤壁國際影像大展開始征稿。為了尋找創作靈感,黃文瑞和熊秋萍反復去赤壁十多次,甚至除夕當天離家,駕車趕往120多公里外的赤壁,一直到大年初五都住在酒店,只為了拍攝建設中的赤壁長江大橋和當地人歡度春節的影像。
到達赤壁長江大橋時,天空飄來云霧,好似上天送來祥云。黃文瑞趕緊放飛無人機,獵取到一組仙境般的畫面,獲得中國赤壁國際影像大展專 業組一等獎。
愛橋,拍橋,一輩子與橋結緣
青山長江大橋箱型鋼梁焊接施工。黃文瑞攝
為什么愛拍橋?黃文瑞說:“我父親是一名橋梁建設者,我上學是在大橋局學校,工作后一輩子也沒離開過大橋局,對橋有著深厚情懷?!?/p>
有意思的是,熊秋萍曾在老字號“大橋照相館”工作。他們的家,一直安在長江大橋漢陽橋頭下面,住在每天都能看見長江大橋的地方。
2014年底,熊秋萍已經從照相館退休,兩個“奔六”的人一人一臺單反相機,一起創作,一起提高。
青山長江大橋施工現場,工人焊接鋼筋。熊秋萍攝
黃文瑞在中鐵大橋局工作38年,比建橋者懂攝影,比攝影人懂建橋,總能抓住別人拍不到的畫面,充分記錄建橋現場的險峻和特殊。他用無人機拍大橋的技術,受到同行贊譽,“別人拍橋容易變形,老黃卻拍得很直,真實還原大橋的樣子,氣場強大”。
拍橋的同時,他自己也成為一座“橋梁”。發現了值得拍攝的地方,找到了zui佳點位,他都毫無保留地告訴攝友,為別人的創作搭橋,傳遞攝影之樂。
“等武漢再修新大橋時,我還要從頭到尾跟拍一次,再記錄一次大橋的成長過程?!?/p>
長江日報城市攝影隊誠邀合作伙伴
長江日報城市攝影隊成立于2020年7月,擁有5000名攝影師,是我市的攝影團隊,現已創辦攝影小鎮、攝影采風、攝影大講堂等品牌項目,深受武漢攝影愛好者歡迎?,F因工作發展需要,長江日報城市攝影隊誠邀合作伙伴,尤其歡迎在生態濕地、鄉村振興、網紅旅游打卡地等方面的合作,期待共同發展,共享進步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