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史上有“南郎北張”之稱呼,南郎指的就是郎靜山,而北張就是指的張印泉。
張印泉(1900—1971)參加北平攝影學會第 一屆影展時留影
張印泉,中國主流新聞攝影范式的拓殖者。畢業于北京國立政法大學經濟系,擅長風光,人物攝影,精通攝影科學,為我國攝影事業的發展,做出突出的貢獻。
張老自幼學習繪畫,19歲愛上攝影。他認為攝影這種“真實記錄自然景色”的“再現真實”能力是繪畫所不能達到的,他主張抓拍,理念是:“看準了,一出現馬上抓住”。
擺脫繁瑣的家務事后(石景山地區現在辦有托兒組織27個。媽媽參加了工作,孩子在托兒所里生活得很好)張印泉
劃到那桃花深處的后湖,頤和園張印泉
張先生初期的攝影風格跟郎先生相似,以山水、風光、人物攝影見長,只是到了中期遭遇家國變幻(“九一八”)后轉向“披露”黑暗、紀錄勞動人民生活實際并針對當時“風花雪月”式攝影提出“明朗、簡潔、生動、有力”的創作要求。
春風童戲 張印泉
他還有一個讓人不得不提到的地方是后期身處日本帝國主義威懾下的北平,滿心憤懣化為斗志,閉門研究攝影科學技術,整理出攝影知識相關書籍《攝影的原理與實用》、《攝影應用光學》、《人造光學攝影》,為當時中國的攝影發展提供了技術和理論上的有力支撐。
據張印泉的孫女張國靈回憶,她爺爺一生謹慎,且喜歡一個人獨處。在動蕩不安的年代,張印泉并不習慣于沖到舞臺的正中央,更愿意站在一旁靜靜觀看。
館長一直覺得“相有心生”,一直比較低調的張印泉作品也顯得內斂,即使生前無人識,他對中國攝的貢獻無法忽視。